信息公开
  • 网站首页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制度
  • 学院信息公开
  • 申请公开

创新发展实施方案

来源:网站编辑 加入时间:2020/06/19 10:47:07

创新发展实施方案
鲁轻院党字〔2020〕31号 2020年6月19日

为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和《教育部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提质培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鲁政发〔2020〕3号),推动学校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现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工作思路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立足淄博、服务经济、赋能产业的办学定位,重点对接淄博“四强”产业和山东“十强”产业、创意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通过“党建引领”“强群育才”“名师名匠”“AI赋能”“国际合作”“文化品牌”“校区扩建”七大工程,通过落实25个攻坚项目,推动学校在高标准建设、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实质性突破,打造文化育人高地、校企合作样板、智慧校园示范、设计人才摇篮,建成时尚创意全国一流、国际有影响力的高职院校。

、任务与举措

(一)实施“党建引领”工程,开创高地建设新局面

1.加强组织建设,打造坚强政治堡垒

始终强化政治核心作用。以党建统领学校改革发展,坚持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健全领导班子议事规则与“三重一大”事项决策程序,发挥党委把方向、谋大局领导核心作用,提升党总支带队伍、建高地攻坚能力,落实党支部求创新、提质量主体责任。树立“党建+”理念,推动各级党组织党建工作全面创新。党建工作与创新发展工作全面融合。

持续开展“品牌支部”创建活动。以创建全省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创建工作为引领,开展品牌党支部建设,推进基层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通过“党员好故事、支部好案例”创建活动,每个党总支、党支部培育“一个品牌”“一个优秀案例”,形成“一支部一特色”,着重打造一批党建工作精品和优秀案例,形成示范引领。用三年时间,实现党支部品牌建设全覆盖,以党建品牌建设引领创新高地建设,建成省级品牌支部。

大力推进“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推进“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形成“头雁”效应,引领产出一批有影响力的办学成果。通过各种形式的干部培训和业务培训,将党支部书记培养成党建领先、业务领先的优秀带头人,通过“书记抓,抓书记”活动,激发党员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使党建工作和创新发展工作双促进、双提高。

2.完善思政教育体系,培养德技并修接班人

完善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通识课程为支撑、专业课程为辐射”的思政教育体系,实现“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专业思政”相互衔接、相互支撑,精准思政育人,提升铸魂实效。坚持立德树人,将爱党爱国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实施“分众”教学模式改革,高质量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程。充分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各专业群打造专业思政示范项目及思政“金课”,发挥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专业思政的圈层效应,形成育人“同心圆”。

(二)实施“强群育才”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3.对接产业需求,建设高水平专业群

优化专业布局。一是做好学校专业群发展顶层设计。根据淄博市产业规划,科学制定学校《专业(群)“十四五”建设规划》;邀请国内知名职教专家、行业企业精英组建学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专家组织,对学校专业群进行剖析,做好学校专业群发展的顶层设计。二是建立健全适应产业优化升级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持续开展“专业建设大数据分析行动”,对接淄博市“四强”产业和山东省“十强产业”,完善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管理办法》《专业调整优化方案》,形成专业设置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三是完善专业群运行管理机制。围绕“一标杆两骨干三基础”的“123”专业群布局,聚力打造“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专业群建设体系,以时尚创意设计争创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带动,健全专业群运行机制,促进专业资源整合和结构优化。四是实施专业群发展年度考核。开展“系主任说专业(群)建设”活动,实行专业(群)年度考核制度,依托人才培养数据采集平台和产业大数据,建立专业建设大数据平台,实现对专业设置、专业教学质量、专业办学状况常态化评价。

建设高水平专业群。对接时尚产业中高端设计人才需求,专注于创意、艺术、媒体和技术等领域的交叉部分,培养学生跨专业知识和跨领域技能。以国际先进的时尚创意理念和教学资源、大师引领的创意师资团队、基于大师工作室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培养创意产业时尚设计人才,将时尚创意专业群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时尚创意“轻院样版”,实施传统优势专业提升工程,纺织类专业紧密对接产业转型升级,围绕产业高端,聚焦新技术、新业态,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积极联合鲁泰纺织、如意集团等龙头企业开发1+X证书,以此带动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稳步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专业建设质量,确保走在全国纺织类学校前列。对接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产业需求,瞄准境内外电子商务市场,创新实境育人培养模式,培养熟练掌握国际业务的高素质营销人才,打造省内一流互联网商贸专业群。对接电子信息产业需求,聚焦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应用,引进华为课程体系、认证体系和金牌讲师团队,培养国际领先信息技术应用人才,建设高水平信息通信专业群。对接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以“人工智能+”为引擎,以国际先进智能制造标准引领课程、教材、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打造有较高服务水平的智能制造专业群。对接区域社会需求,完成专业转型升级,规划新增幼儿与健康管理等9个专业,整合优质行企资源,组建文化旅游和大健康两个专业群,形成专业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到2022年,学校专业达到35个左右,“123”专业群与淄博“四强”产业和特色产业形成高度依存关系。

4.创新合作模式,打造校企合作标杆

整合现有的15个校企合作办学专业资源,优选合作企业,将办学合作企业逐步向全国知名企业和本地龙头企业汇聚。与全国知名企业合作,共同打造学校专业品牌影响力;与地方龙头企业合作,提升专业与本地产业融合度。以省级混合所有制试点为基础,总结已有经验,创新二级学院、订单班、冠名班等不同类型的合作形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不同类型的合作样板。制订修订《二级学院设置管理办法》《校企合作项目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在规范合作办学行为的前提下,鼓励二级学院成立校企董事会,探索实施股份制或其他形式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领导由学校和企业共同任命。引入市场机制,探索实施企业化的日常教学、管理与绩效分配制度。立足于产业高端,针对企业相关岗位需求,共建高层次合作平台,共同引进高水平人才,共建产学研基地,共同开发核心课程、教材、证书等。通过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共同发展,着力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形成典型案例,向全国推广。

5.实施贯通培养,助力学生多样成才

按照终身教育理念,构建满足行业企业需求的“‘上’连接本科教育、‘下’衔接中职教育、‘外’对接国际教育”的人才贯通培养体系。对接时尚创意产业链中高端时尚设计、文化创意新业态,优先支持时尚创意专业群内专业设置职业教育本科专业。支持其他专业群的骨干专业与山东理工大学、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等应用型本科高校对接,设置“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专业点。继续做好与苏州大学联合培养时尚创意类专业本科人才项目。加强对12个“三二”连读中高职衔接专业的引领,培养与淄博产业对接人才。扩大与淄博市中职院校“三二”连读合作办学专业范围。与韩国京东大学共同做好合作办学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艺术设计2个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扩大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范围。

6.升级实训基地,改善教学条件

对接产业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新业态,提升专业群实训基地装备水平,丰富实训基地功能,打造产学研培创多功能实训基地。将时尚创意设计专业群实训基地向智能化、数字化和虚拟现实化方向升级,新建智能制造中心等5个中心、VR/AR虚拟仿真等10个实训室以及12个工坊,加强内涵建设、项目开发和智慧化管理,将其打造成为省级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以山东省跨境电商实训基地为基础,将互联网商贸专业群实训基地打造成电子商务全流程实体运营平台,实现教学运营一体化,成为高职院校知名跨境电商人才与技术服务中心。以华为5G技术应用为导向,按照云、管、端功能,建设5G移动网络运维等12个实验室组成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综合应用实训基地,为本地企业提供技术技能培训和通信保障服务。以德国智能制造技术本地化推广应用为导向,新建工业机器人仿真教学实训室等4个实训室,进一步完善智能制造专业群实训基地功能,使之成为本地制造企业技术支持人员培养培训中心和技术转化中心。逐步完善文化旅游和大健康两个专业群实训基地条件。

7.实施1+X证书制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落实1+X证书制度,将技能等级证书内容融入专业人才培养。以传感网应用开发、网店运营推广、智能财税等5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试点,逐步扩大试点范围,提升复合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水准。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将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开发15部工作手册式或新型活页式教材、10门云教材。到2022年,与“123”专业群技能方向对接的1+X证书得到全面实施,对应专业的教师全部考取至少一个技能证书。

8.深化校城融合,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加强校城融合,推进学校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深入开展技术服务和社会培训,三年内,创收达到2000万元,培训数量达到22万人日。

鼓励各专业群利用好各级各类研发平台,积极开展成果转化、产品设计、工艺研发、产品中试、质量检测、技术革新、设备改造、技术支持、技术咨询等服务活动,为中小微企业排忧解难。三年内,申报专利不少于60项,获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科研成果获市级及以上奖励不少于15项,其中省级奖励不少于6项。健全科研成果培育转化、科研服务收入分配等管理制度,将科技成果和科研工作量作为教师绩效工资发放的主要计算依据,激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和科研服务。

履行育训并举法定责任,成立“山东轻工培训中心”,建立健全工作制度,组建管理团队,通过制定培训计划、落实培训责任,统筹推进各二级教学单位开展培训业务。各专业群利用实训基地有利条件、线上线下教育资源、1+X证书资源以及专业团队技术技能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面向合作企业开展职工岗前培训、转岗培训、新技术培训、专业技能培训和管理干部培训。与淄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合作,面向农村开展农民工转移培训,面向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新型职业农民开展技术技能培训。与周村区社区教育学院合作,面向社区人员开展安全健康、就业再就业、创新创业、艺术修养、职业技能等教育培训服务。与中高职贯通培养中职学校合作,开展面向中职教师的1+X证书培训和教师职业能力培训。

(三)实施“名匠名师”工程,打造跨界双师团队

9.加强师德铸魂,培养合格引路人

修订《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方案》,健全师德档案制度、师德评价体系和师德监督机制。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范教师行为,杜绝学术造假。通过开展师德师风文化浸润教育、师德教育大讲堂、最美教师、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寻找身边的榜样等系列评先树优活动,营造良好氛围,全面提升师德师风建设水平。

10.实施内培外引,打造“名匠名师”团队

利用《山东省柔性引进人才办法》《淄博市人才金政37条》《淄博市柔性引才实施办法》等政策优势,广泛招才引智。围绕建设高水平专业群工作需求,依托各级各类平台,重点引进培育6名专业群建设带头人,带动培养35名专业带头人,培养或引进博士10人,遴选培养3名省级教学名师、15名市级青年骨干技能名师。通过直接考察方式,招聘技能水平高的行业企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任教师,汇聚一批国内外知名教授、技能大师、能工巧匠等业界精英来校工作或担任兼职教授、客座教授。借助国际时尚设计学院平台,聘请美国帕森斯设计学院西蒙院长及其教授团队与国内创意设计专家、大师、工匠共同组建国际化时尚创意设计团队。借助淄博市生物基纺织新材料重点实验室平台,组建“专家引领、名师支撑、院士指导”的跨界高水平协同创新团队。借助“嘉环·华为”二级学院平台,组建由华为金牌讲师为引领的信息通信专业群教学团队。三年内,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达到80人,建成省级教学创新团队1个、市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

11.开展双元共育,培养“两栖”人才

一是落实《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教师〔2019〕6号)文件精神,以专业群为基础制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方案》。二是建立分层分类的“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和评价标准,完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选拔与管理办法》《外聘教师管理办法》《教学团队建设管理办法》等配套制度。三是实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依托优质企业和知名院校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和培训基地,每个专业建设2-3家企业教师工作站,打通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渠道,形成校企高端人才双向交流、共生共长常态化机制。实施“现代学徒制”双导师培养模式,让专业教师与企业大师、教学名师建立师徒关系,支持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兼职,提升技能水平和服务能力,认可其兼职期间的学术成果和业绩。形成“双向交流、双向访问”的人才互动机制。四是用活兼职教师政策。积极选聘行业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及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用活20%编制指标用于聘用高水平兼职教师政策,完善聘用和培育机制,做好兼职教师的培训管理、教学评价及业绩考核,以副教授平均工资水准聘任兼职教师。

2022,专任教师企业实践年均培训时间不少于1个月、年人均7天培训达100%,培养150名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超过90%,兼职教师库在库人数达到300人,年均行业企业兼职教师达80人以上。

(四)实施“AI赋能”工程,打造智慧校园示范

以打造“全业务上网、全数据交互、全方位决策、全设备互联、全师生覆盖”的智慧校园为目标,创新“人工智能+”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学校治理新模式、教育服务新模式,创建“省级职业教育信息化创新与改革试点校”。

12.构建智慧环境,打造智慧生态

建成新一代多网融合环境。完成校园网IPV6部署和5G网络覆盖,提高学校出口带宽至10G。优化有线、无线一体化的网络结构体系,整合和打通校园网、感知校园、工业物联网等网络,建成共性承载、统一管理的优质网络。依托淄博市智慧教室物联网控制系统工程实验室,建设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实验室,开发能源监管平台、智慧安防平台、远程教学监控平台、智慧设备管理平台等。建设智能多媒体教室,实现多媒体设备统一管理、教室使用统一分配,提升教学场所的智能化水平。运用云计算技术,推广虚拟化应用,升级私有云平台,建成以私有云为主的高性能计算平台为教学与科研提供计算资源,营造统一计算、统一存储的云环境。建设期内,智能多媒体教室实现校园全覆盖,运算资源达到1500个虚拟机级别,存储资源达到500TB。

构建校园智慧生态圈。依托校园网络环境,统一规划应用系统APP,构建“APP+微信”的前端应用体系、移动信息门户和移动信息服务管理平台,实现移动学习、移动办公、移动事务办理、移动消费为一体的移动智慧校园,建成集交互、认证、流转为一体的开放式校园智慧生态圈。

13.AI赋能教学,形成教学新模式

建立功能完善的教学平台,丰富教学资源。整合在用超星、智慧职教、智慧树、腾讯网校等平台资源,提升在线学习平台的数据共享与互通。升级教学资源平台和教学管理平台,使各类平台一账号登录,按师生需求进行无界切换。制订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规范,启动网络学习空间建设计划,全体师生开通并建设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满足师生自主、泛在、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完善专业资源建设标准,对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优质教学资源,与在线学习平台资源同步共享。完善优质教学资源开发和推广应用与激励机制,鼓励教师不断优化和丰富优质教学资源。升级并用好现有的5个国家(省级)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2个专业教学资源库,开发校级网络课程200门以上,建设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0门以上,实现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新突破。

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改革。进一步完善教师信息化能力标准和能力认定工作,利用智慧教室、物联网实验室和仿真实验室等环境,加强教师在AI、VR、AR环境下实施仿真化、虚拟化、远程化、智能化教学的教学技能培训,改造传统教学,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形成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教学新形态,提升教师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实施“一师一优课”行动,全面推进教师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改革,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教师在省级和国家级教学能力大赛、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中的竞争优势。

14.AI赋能治理,打造治理新生态

构建学校大数据中心。通过大数据中心,对所有业务系统进行源头数据实时采集,形成大规模数据仓库。依据国家数据标准,修订完善学校数据标准。按照数据标准,开展数据治理工作,提升源头数据的完整性、规范性、准确性、一致性和实时性。

完善智能化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进一步推进CRP平台业务集成,丰富智慧校园功能,使线下大部分常规业务实现网上办理。基于大数据中心,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建立数字化运行控制中心,实现数据挖掘和智能分析功能。管理人员可通过管理驾驶舱对关键数据进行聚能钻取,实现任意报表之间的多层穿透查询,发现焦点数据的详细信息、重点项目的工作进展或关键领域的最新状态。通过对数据进行多维、动态、全面、智能的分析,更好地服务于工作调度、资源调配、状态预警、质量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智慧数据支撑。设立消息引擎,集成各业务系统的任务下达、状态预警和绩效数据等消息,统一推送,推进工作机制创新,提升学校治理效能。

15.AI赋能服务,提升师生便利度

利用先进的容器技术和微服务架构,搭建微服务应用环境,推进业务系统微服务化。根据业务群体的不同,规划设计与之相适应的门户界面,跨系统集成常用业务模块或工作流程,便于用户高效地办理各类业务。根据师生体验情况,不断优化模块组合。引导师生深度参与智能校园建设,形成独特的信息化文化。按照一制度一流程原则,开发和优化网上办事流程。梳理已有的业务流程,开发并集成新业务,建成100个以上管理服务流程和微服务,满足师生的个性化定制界面服务,整体提升师生移动服务获得感和满意度。

(五)实施“国际合作”工程,提升开放办学水平

16.设立“鲁班工坊”,打造国际交流桥头堡

配合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走出去”战略,依托柬埔寨、孟加拉海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中柬时尚创意”和“中孟现代纺织”两个鲁班工坊,开展中华文化传播、行业标准输出、时尚创意人才培养、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培训、课程和教材开发、技术服务、协助我校学生海外就业等项目,提升学校对外服务能力。

17.建设国际时尚设计学院,培养未来创意工匠

与美国帕森斯设计学院合作,共同设立国际时尚设计学院。以培养国际视野未来创意设计工匠为价值引领,以服务时尚创意产业为宗旨,引进帕森斯设计学院的教学标准、课程、教材和其他资源,采用“理念+能力+创意”理念,实施“工作室+大师+平台”多维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共建“艺术家、技师与设计师三位一体”的复合型教学团队,实施“项目引领+团队合作+平台推广”的实践教学模式,着力培养学生形成独立的创意语言、创意逻辑和创意风格。经过三年建设,国际时尚设计学院成为创意信息发布的窗口、创意产品展示的舞台、创意人才交流的殿堂,成为国际合作办学的样板。

18.加强对外合作,提升学校国际竞争力

在现有国际交流合作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国(境)外院校资源,与60所境外院校和教育机构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在德国、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建立教师海外培训基地,广泛开展教师海外培训。引进韩国京东大学优质职业教育教材22部、课程标准22个。引进德国IHK、HWK、AHK等国际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培养国际化智能制造人才。引进国(境)外优质师资和资源,开设双语课程10门。组织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双语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学资源,在柬埔寨、孟加拉、越南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使用。增加中外合作办学专业1个,留学生规模达到100人以上,做好高水平外教引进工作,聘请更多优秀国外专家来校讲学或学术交流。持续做好外派教师到国(境)外访学、培训和对外交流工作。三年内派出访学、培训、交流教师达270人次,出境学习交流学生800人次,整体提升师生的国际化交流能力和竞争能力。

(六)实施“文化品牌”工程,打造文化旅游胜地

对接淄博市“文化赋能”行动计划,建设丝绸特色文化综合体,展示丝绸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开展文化育人、职业体验、专业实践、工匠精神传承、文创产品开发、丝绸工艺创新、对外文化交流等活动,将其打造成时尚趋势前沿、淄博特色名片、学校文化品牌,与周村古商城、文昌湖旅游度假区共同组成精品旅游线路。

19.凝练“三种精神”,传承丝绸文化

根据学校围绕丝绸产业办学的经历,进一步总结提炼丝绸文化内涵,将学校长期形成的“一蚕一茧”无私奉献精神、“一梭一丝”时尚工匠精神、“一带一路”开放创新精神这 “三种精神”,渗透到办学、治校与服务各领域,进一步升华“三种精神”。联合丝绸企业和文旅企业,开发《丝绸史》《丝绸工艺》《丝绸之路》等课程和校本教材。发挥动漫学院优势,充分利用VR/AR等现代数字媒体技术,开发相关数字资源,展示丝绸优秀文化,传播“一带一路”精神,宣传学校时代风貌,面向师生和公众开展丝绸文化宣传和爱国主义教育,开展丝绸传统技艺体验,传承和培育工匠精神。

20.建设丝绸博物馆,打造特色文化名片

以学校老图书馆为基本建筑,聘请专家根据博物馆功能进行功能设计和空间改造,使其与“1960丝绸文化创意园”功能互补、相互映衬、风格统一、特色鲜明。以学校丝绸文化研究中心藏品和丝绸特藏资料室藏品为基础,面向校友、丝绸企业和民间广泛征集丝绸史料、图片、工艺、设备、产品、影视资料等,进行分类整理、编目,以“丝﹒梦”“丝﹒语”“丝﹒韵”“丝﹒路”“丝﹒变”五个板块组成,分别开设五个展厅展陈。

21.丰富综合体功能,打造文旅胜地

打造传统工艺展示与体验基地。将丝绸行业生产链典型生产工序集聚于综合体,展示并体验从植桑、养蚕到缫丝、品种设计、丝织、印染、刺绣、服装服饰设计等各工序,展示优秀丝绸国粹在加工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体现出的工艺创新、高标准质量管理和工匠精神,体验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职业精神和时代精神。

打造对外交流平台。常年邀请国内外时尚创意大师、知名教授、行业领军人物前来开展讲座、学术论坛、产品发布和创意交流等活动,提升学校知名度和行业影响力。

打造创新创业基地。吸引行业企业及学校师生在综合体开设工作室、创客空间,开展产品创意设计、文旅产品开发,举办创意作品展示、专题展演、技能比赛等,使园区成为时尚创意人员创新创业的乐园。

打造文旅胜地。按照景区标准,完善综合体及配套设施建设,完善管理制度、服务体系,加强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队伍建设,与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合作,将文化综合体打造成淄博市爱国主义教育园区、工匠精神职业体验基地以及市民文化休闲场所,助力淄博市文化名城建设和文旅事业发展。

(七)建设“校区扩建”工程,改善教育教学环境

22.实施校区扩建,助力内涵发展

通过优化现址功能布局和建设新校区,实现办学条件达标。

优化现址功能布局。调整学校建设规划图,建设学生公寓2座,建筑面积为2.8万平方米。在政府协调下,将山东淄博高压开关有限公司从学校现址迁出,供时尚创意设计专业群实训基地建设;将校园东部100亩地转为可供学校使用的建设用地,建设教学楼2栋、实训中心1栋和学生食堂1栋,建筑面积3.9万平方米。

建设新校区。申请政府协调,在学校周边或在淄博大学城为学校划拨教育用地370亩,建设新校区,用于学校进一步发展需要。

三、保障措施

23.优化治理体系,提升治理水平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健全学校党委和行政议事决策制度,进一步规范党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进一步落实学校重大事项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大额资金使用事项由学校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的原则、程序和办法。

完善决策咨询等机制。建立完善《重大决策专家论证咨询制度》《重大决策风险评估机制》等决策支持体系,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优化内部治理的评价与反馈机制。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统筹行使学术事务的决策、审议、评定和咨询等职权。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专业建设、学术评价和学风建设等事项上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健全学校法律顾问制度,统筹协调法律顾问工作。

加强民主管理建设。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等群众团体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作用,支持群团组织依照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完善学生代表大会,拓展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渠道,推进学生自主管理。强化信息公开工作。

强化制度建设。健全以学校章程为统领的制度体系,提高依法办学治校水平。制定《山东轻工职业学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办学治校的实施办法》,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落实依法办学治校的制度和措施,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办学治校的能力。以《山东轻工职业学院章程》为总牵引,制定《山东轻工职业学院制度建设规范》,建立规范性文件废、改、立、释、施运行机制,健全学校各类机构组织规则、议事规则、办事程序,完善教学、科研、人事、财务、学生工作、后勤和党务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形成系统完备的内部治理制度体系和责任追究制度。

24.落实办学自主权,激发内生动力

强化办学主体责任。主动对接市相关部门,按照学校在院校治理、体制机制、专业设置、人才招聘等方面的实际需求,争取办学自主权,在限额内自主设立内设机构并报机构编制部门备案,自主聘用内设机构干部,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新专业、开发新课程、培养紧缺急需领域的技术技能人才等。

深化内部“放管服”改革。推进管理重心下移,科学设置内设机构,制定校系二级管理体制实施办法,强化二级教学单位的自主决策能力。稳妥、分步厘清人、财、物、事等权限下放清单,逐步下放管理权限,激发二级教学单位内生动力,成为主动作为、充满活力的办学主体。发挥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为主体的学术群体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培训服务等事务中的决策、审议、评定和咨询作用。

25.健全激励机制,释放创新活力

深化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改革。健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专业技术岗位等级聘用实施方案》,科学设计评审指标体系,打通由人员管理管理岗位和专业技术岗位通道。每年开展评聘工作,组织实施新一轮岗位分等级聘任,进行聘期管理。

完善教师评价体系。建立以聘期目标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考核的首要条件,杜绝“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不合理评价现象。通过聘期考核,对教师思想政治表现、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工作绩效等内容进行客观评价。合理确定教师教学工作量和科研工作量指标,注重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与合作企业一起开展对兼职教师的绩效评价。

建立绩效工资动态调整机制。深化“优绩优酬”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修订《绩效工资分配办法》,树立优教优酬、多劳多得、按贡献分配、会动手者优先的改革导向,不断提升绩效工资在收入总额中的比重,将工作业绩同绩效工资分配紧密挂钩,建立有效的绩效工资动态宏观调控管理的长效机制。制定并实施《科研与社会服务项目管理办法》,鼓励教师到合作企业兼职并获得合理报酬,各二级单位开展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取得的收入结余,可提取50%以上用于教师劳动报酬。学校承担的培训任务,与绩效工资总量增长挂钩,推动绩效工资分配向一线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有突出业绩贡献人员倾斜,提升教师的获得感,激发工作活力。

四、预期成效及标志性成果

(一)预期成效

2022年,学校党的建设成效显著,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更加突出。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更加健全,专业布局与区域产业布局高度契合,以时尚创意专业群为带动的高水平专业群成为学校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专本贯通长学制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工作协调推进,各专业办学特色彰显,实训基地向智能化、高端化、产业化方向实现实质性转变,更加适应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办学保障水平显著提高,专业竞争力普遍增强,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名师名匠”教学团队建设取得突破,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师德水平、作风建设、能力培养、协同创新、社会服务和国际化合作等各方面取得长足进步,队伍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竞争力增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应用为新特征的校园信息化建设成为师生学习、生活新模式变革的助推器,高度集成的业务系统有效促进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学校智慧校园建设成为全省高职院校提供可复制的“山东轻院方案”。国际化合作与交流更加广泛,留学生及中外合作办学招生规模扩大,师生国外访学成为常态,“鲁班工坊”成为优秀文化、技术技能和创意理念对外交流的桥头堡。以丝绸博物馆为核心的文化综合体成为亮丽的名片,集优秀丝绸文化展示、传承、创新与传统工艺体验与一体,成为知名文旅胜地,基础设施建设将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强大动力。

(二)标志性成果

  • 教育部1+X证书试点10个

  • 全国性职业技能大赛获奖15项

  •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

  • 国家级规划教材1本

  • 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1门

  • 省级职业教育信息化创新与改革试点校1个

  • 省级高水平专业群2个

  • 省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1个

  • 省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1个

  • 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

  • 省级教学名师3个

  • 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

  • 省级规划教材4本

  • 省级精品开放共享课程30门

  • 参与修订各类标准4个

  • 参与建设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2个

  • 鲁班工坊2个

  • 输出标准3个

  • 输出教材5本

  • 输出课程5门

     

联系我们
地址: 淄博市周村区米山路30号
电话:(0533)681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