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轻工职业学院2023年学校工作重点
来源:网站编辑 加入时间:2023/02/09 16:21:34
山东轻工职业学院2023年度学校工作重点
2023年学校工作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牢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根本的服务理念,按照“一年夯实基础,两年大步突破,三年迈进前列”的发展目标,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深化内涵建设和对外合作,着力打造办学特色、办学品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水平,进一步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一)强化思想理论武装。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完善“三重一大”决策与抓落实机制,“挂图作战”、跟踪问效,确保党委决策落实落地。完善“第一议题”、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周四学习日”等理论学习长效机制,不断提高理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标先进找差距、学经验,通过考察交流、专题研讨等形式,促干部职工思想解放、理念提升。
(二)强化党建引领作用。开好学校第二次党代会,不断强化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的率先垂范作用。实施“党建引领”工程,持续推进党建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着力培育 2 个党建标杆党组织、7 个样板党支部,持续开展“品牌支部”创建活动,抓好党建示范点、红旗党支部、支部评星定级管理,完善“一支部一特色”党支部品牌创建机制。健全二级系院决策运行机制以及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党组织建设。优化机关党总支组织结构。做好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和第一书记工作。规范知联会工作运行机制,组织1期党外知识分子培训班。健全荣誉退休等工作机制,做好老干部工作。
(三)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大力推进党支部书记“双带头”培育工程,建设 2 个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工作室。组织党务干部和中层干部3 期以上教育培训班,培训干部 100 人次以上。选派5名以上优秀年轻干部外出学习交流,加大年轻干部在一线锻炼使用力度。改进干部考核评价方式方法,加大考核评价结果使用力度,凝聚更多发展正能量。
(四)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从涉及师生利益的小事抓起,坚决整治师生身边的“四风”问题以及利益圈子等歪风邪气,着力打造清清爽爽的干事环境。扛牢管党治校政治责任,深入开展校内巡察,充分发挥巡察政治监督“利剑”作用。完善“三张清单”,压紧压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抓牢抓实重点领域、重点岗位廉政风险防控。精准运用“四种形态”,提升执纪综合效果。
(五)维护校园安全稳定。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开展意识形态校内巡察,优化意识形态研判流程机制。强化校内宣传队伍和融媒体中心建设,创新和丰富宣传形式,提升学校正面舆情热度。提高文明校园建设质量。强化保密宣传教育,筑牢保密安全防线。因时因势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落实《山东省学校安全条例实施细则》,完善《平安校园建设考核标准》等制度,强化安全教育、演练,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深化校园安全专项整顿成效,推进校园安全智能平台建设,扎实做好校园安全稳定工作。
二、紧紧依靠师生办学,全力打造办学特色办学优势
(一)坚持专业建设的核心战略地位。强化专业建设在人才培养中的牵引作用,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对标发展、考核评价、分类管理等机制,将专业建设贯穿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城融合、学生管理与服务、科研与社会服务、教师队伍建设中,推进学校事业进步、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彼此促进、相互融合。对接山东省“十强”产业、淄博市“四强”产业、优势特色产业等,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制定《专业(群)建设与管理办法》《专业发展水平考核实施方案》,强化“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梯队高水平专业(群)培育模式;有序推进2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4个淄博市品牌专业建设,加快专业升级与数字化改造,打造“一专(群)一特色”。
(二)着力强化师生在办学治校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开好全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加强代表提案办理工作;建立二级院系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推动“阳光小青”工作室建设,畅通师生建言献策渠道。健全各专门委员会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各专门委员会在办学治校中的作用。完善“我为师生办实事”“领导接待日”“领导联系系院、专家”以及师生权益救济等工作机制,更好地为师生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开展“最多跑一次”改革,以差旅费报销等涉及广大师生最广泛的流程抓起,健全网上办事流程,推动校内审批“网上办、一次办”,让师生少跑腿、数据多跑路。设立教职工“社团活动日”,支持教职工社团开展丰富多彩活动。
(三)强化学校办学特色办学优势。全力支持国际时尚学院、嘉环ICT产业学院特色发展,用好时装周、华为培训中心等平台,继续叫响学校特色品牌。通过进课堂、进社团、进活动等形式,强化学生数字、时尚素养的养成,擦亮学生成长底色。坚持对标发展,聚焦“三提三争”,锚定关键指标,不断强化干部职工“事争一流、唯旗是夺”意识和能力建设,激发干事热情、强化斗争精神,努力营造思进求快的浓厚氛围。实施百项改革创新清单制度,在质量工程、教研科研等各领域敢于突破,继续强化学校办学优势。
(四)打造特色文化校园。制定并落实文昌湖校区文化建设规划。推进“淄博丝绸记忆”工程,力争在科学研究、理论阐释和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方面取得突破。实施“非遗文化进校园”工程,引进省市级非遗项目入驻1960丝绸文化创意园,建设非遗文化传承工作室,与“十二工坊”“大师工作室”一体化建设。加快丝绸博物馆建设,升级改造 “三转一响”博物馆,打造高品质博物馆实体。突出学院“数字•时尚”特色品牌,面向社会开放“一园四中心”,将丝绸文化、职业教育文化、非遗文化、时尚创意文化、创新创业文化等融为一体,打造沉浸式文旅综合体。
三、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一)推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发布《校企合作办学项目绩效评价办法》,完善校企合作绩效评价机制,运用评价结果动态调整优化项目;明确世博动漫学院发展规划,有序推进国际时尚学院、嘉环ICT产业学院、乡村振兴产业学院3个淄博市现代产业学院内涵建设;对标《山东省职业教育集团认定评价参考指标》,推进全国通信与网络职业教育集团实体化运行,培育打造示范性职教集团;充分发挥智能供应链职教集团(联盟)、淄博市纺织服装职教集团等平台作用,产教融合提升育人质量;加强校企合作典型案例凝炼推广,为产教深度融合发展贡献“山东轻工模式”。
(二)建设高水平共享性实训基地。加快“一园四中心”等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完善公共实训基地的管理运行机制,加快推进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公共实训基地、山东省跨境电商孵化机构、市级工业设计中心、市级公共实训基地的共建共享,承接产学研培创项目,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突破。
(三)落实“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行动计划。持续优化基于成果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推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学分制改革,强化美育等素养类课程建设,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持续推进《创新创业》等通识类课程改革;强化课程的数字化改造和供给,推进产教融合型课程改革和教材编写,打造精品在线开放课10门、产教融合型课程50门、课堂革命典型案例30个、开发出版校企合作教材5部左右;深化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建设课程教学新场景与实践新场域,立项10个左右数字化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完善“校(市)赛-省赛-国赛-世校赛”技能竞赛体系,实施项目化管理和分级分类管理,积极承办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赛事,争取国家级一类赛事实现新突破。
(四)落实“教学管理服务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开好2023年度教学工作会,完善教学管理、实习实训等制度建设,夯实教学基础;加快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完善各类教学管理系统,实现“教材征订、教学管理、考务管理”等“一站式”服务,提升教学管理服务效能;开展“系(院)主任说产教融合、专业群主说专业群、专业带头人说专业、课程负责人说课程、任课教师说课堂”“五说”系列活动。加强教学场所、教学实施设备等课堂环境管理,用良好的环境让教师有尊严地教学、学生有尊严地学习。
(五)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建立健全教育质量评估和监控体系,持续改革督导简报,强化问题导向,提高学校督导工作严肃性,以问题线索发现和分类直达告知,改进督导成效,提高教学质量。创新线上教学监管方式,做好线上教学质量的监管工作。突出教育教学实绩,优化评教形式,引导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
四、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促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一)突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严格执行“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完善学校“三全育人”格局。全面推动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改革创新,积极打造思政课“金课”1门,建设思政课教育实践基地。落实《课程思政实施方案》,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0门、认定相关课程教学名师10名和教学团队10支,评选课程思政优秀案例50个、立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0个。
(二)强化主题育人品牌。坚持学生管理服务于人才培养特色,围绕五大育人主题深入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强化思想价值引领,培育育人品牌。学生事务一体化设计,打造智慧学生管理平台。加强国防教育,深化劳动教育课程改革。打造全周期资助育人体系,构建“五位一体”全方位心理育人格局。以安全管理为核心,加强学生社区化管理与服务。坚持党建带团建,逐项落实“五积四评三关两档一清单”党团队阶梯式衔接培养工作,深化共青团和学生会改革。优化校园文化艺术节、学生社团节管理,突出“数字•时尚”理念,办好运动会、职教周,支持学生开展丰富多彩活动,打造精品特色学生活动文化活动。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的政治素养、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
(三)优化招生就业服务指导工作。立足区域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需求,立足学校专业发展规划,做好招生宣传,优化招生类型,提高生源质量,加大淄博本地生源基地建设。深入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活动,完善基于终身生涯发展观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提升就业质量。全面做好淄博金政50条宣传解读,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力支撑。
五、持续深化校城融合,提高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能力
(一)深入推进校城融合工作。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3510”发展目标和“强富美优”城市愿景,主动作为、担当作为。深化落实与周村区、文昌湖区、市交警支队等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的战略合作,围绕地方产业提档升级、智能化改造,谋划一批地方项目落地。深刻认识“驻淄企业百家行”活动的意义,探索建立跟踪回访测评机制,推动“驻淄企业百家行”活动走向常态化、规范化、科学化。充分利用域内优质资源,聚焦重点项目验收,加快推进市、区级立项校城融合项目建设。探索建立校城融合平台类项目运行评价制度。推动校城融合、招生就业、校企合作等项目合力向纵深发展。
(二)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统筹校内教育资源,积极争取各类培训资质。引导二级院系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实际需求开发培训项目,重点做好“跨境电商培训与孵化”“PVUE国际认证考试”“家庭服务职业技能培训”等特色培训项目的培育与实施。继续做好退役军人培训、产业工人培训等补贴类培训项目。完善培训项目运行管理,简化结项核算流程。稳妥推进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优化校外教学点布局和招生专业设置,继续教育在校生规模稳定在5000人左右。统筹推进社区教育、终身学习等工作开展,建成一批优质课程资源和品牌培训项目。
(三)开展深层次对外合作交流。落实好外方院校优质师资和课程资源的引进融合,保障现有3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顺利运行。对接国外优质院校,结合学校专业建设需求,遴选符合条件的专业参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申报。深化与“走出去”行业企业的合作,开展留学生培养和海外人才培训工作。重启师生线下国际交流活动,推进优质交换生项目的开发,丰富交换学习国别、院校。
(四)优化教科研工作机制。发挥各类科研平台在专业建设、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健全跟踪管理机制。以健康管理系和纺织工程系为突破口,推进“科研项目”建在企业,努力构建“企业出题、教师解题”的工作模式。围绕专业发展,推进科研创新团队、博士工作室、新材料研究中心建设。加强课题的培育工作,争取立项厅市级及以上课题7项。做好专利申报与维护服务,力争新申请、新授权专利均不少于8项,转化专利不低于5项。加强科研道德建设,对论文、专利、项目进行严格把关,建立学校内部学术交流机制。
(一)推进学校办学条件改善工作。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学校整体建设蓝图;对接周村区南部新城规划、米山郊野公园建设,主动融入地方规划建设。统筹推进文昌湖校区基本建设,完成物业、食堂、超市、医疗等基本保障,确保6月底投入使用;推进校园东西两侧279亩土地征用,争取立项实训楼等项目;修订《基建工程管理办法》,抓好“一园四中心”、学生公寓、篮球场等改造工程管理,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二)完善学校内部治理体系。坚持依法治校基本理念、基本方式,强化法治宣传教育,分类推进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建设,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定规矩、强治理、提能力。提高信息公开工作质效。做好规章制度“立改废释”工作,提高制度供给水平和制度建设质量。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建立健全权责清单制度,优化处室与系院的权责关系,强化二级院系办学主体地位,完善校系两级管理制度,确保二级院系办学自主权接得住、用得好。优化内设机构,开展公文写作等专题培训,提升部门服务效能,强化扁平化管理。完善评价激励机制,进一步改革绩效工资分配制度,提高可分配绩效工资比例。完善工作机制,加强与校友的沟通联系。
(三)推进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山东省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常态化推进师德培育涵养,持续加强内培外引力度,推进人才高地建设,挂牌刘韵洁院士工作室,培养、引进一批高学历、高技能人才,探索实行年薪工资、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形式提升核心竞争力。探索以专业建立教师标准,系统构建教师队伍体系,改善专业师资队伍结构,抓实、抓细教师实践锻炼,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与认定工作,持续推进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做好“大师”“名师”“教学创新团队”等项目的培育和建设。
(四)加强财务审计及资产管理工作。开好2023年度财务工作会。增强成本意识、经营意识,以二级院系及后勤服务工作为切入点,探索实施学校成本管理制度。落实好开源增收政策,健全优化社会服务创收工作制度,层层压实目标责任制,多渠道筹措资金。争取建立学校教育基金会。严格落实“花钱必有效,无效必问责”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建立二级院系财务核算分级管理、集中核算模式,提高二级院系财权,探索对二级院系的预算绩效评价。持续加强内控管理机制建设,推进合同全流程管理。重点做好经济责任、工程管理、重大项目等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服务监督职能。完善资产管理机制和资产管理制度,实现场地管理与智慧校园平台高度融合,提高资产管理信息化水平。
(五)优化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智慧校园建设,推进各类服务业务与数字校园平台全面对接,建设校内资源配置系统,推进校内资源共享建设。强化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建成较完整的网络安全检测体系。提升图书馆服务效能,开展阅读推广活动,让更多地学生走进图书馆。继续推进绿色学校创建工作,升级能源管理平台,实行指标用水用电公示制度,引导全体师生养成良好的节约习惯。打造“521”的服务理念,提高后勤服务精细化管理水平,提高师生满意度。高质量完成校园基础设施改造、修缮及校园绿化提升工作。强化校园医疗保障工作。